互聯網手機品牌紛紛開辟線下市場 竟是因為這些原因
小米于2011年創(chuàng)新了互聯網手機的概念,可謂是實打實的互聯網手機鼻祖。但根據近日小米官方給出的消息,其于線下開設的集產品體驗和購買于一身的小米之家已達149家,覆蓋了全國大多數的大中城市,已顯現出相當可觀的規(guī)模,并且小米還計劃于今年年底前開設到200家。
除了開設線下門店,小米這兩年還一改剛起步時一年只推一款高性價比旗艦機的產品策略,開始不斷豐富產品線,使其具有多樣化的特征,可以滿足不同用戶群的需求,而不僅僅是局限于發(fā)燒友用戶。據悉,其將于明天推出的新機小米5X就是一款主推線下市場的產品,以精致外觀、多彩配色和變焦雙攝像頭為主打賣點。
如今像小米這種互聯網手機品牌逐步將目光著眼于線下的廠商不在少數,那么大家一定都很好奇,是什么原因促使它們轉型,或者說改為采用線上線下齊頭并進策略的呢?下面我就來談一些我個人對此的看法。
首先,在幾年前電子商務這一新興產業(yè)剛剛蓬勃興起的時候,像諸如小米這種專攻線上渠道的銷售方式毫無疑問是成功的,因為把握住了那一時間節(jié)點。但隨著OPPO、vivo這些多少年一直深耕制造業(yè),埋頭布局線下市場的品牌大肆崛起,獲得巨大成就之后,便迫使那些原本只做線上的品牌不得不看清形勢,尋求轉變,因為說到底,市場永遠是王道。
其次,雖然品牌走線上的路子有著一些天然優(yōu)勢,比如節(jié)省渠道成本、人力成本等等,繼而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劃算、性價比更高的產品,但其局限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作為普通老百姓的我們,從小接受的消費觀教育便是要貨比三家,哪個合適買哪個,互聯網手機固然性價比更高,但在快遞小哥送貨上門之前我們對于花了幾千塊錢買的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能在收貨后才能進行驗機等這些購物時的必要程序。
而在線下購買則不同,我們可以先對心儀的產品進行實際體驗、把玩,最終決定是否買單,手機拿到手后也可以即刻打開查驗是否有問題,簡單點兒說就是買個放心,而這既是線下門店無可替代的特性,也是為什么在互聯網經濟蒸蒸日上的今天,依舊有為數可觀的消費者喜歡,或者說只愿意在店里買東西。
最后一點,我認為就是傳播。無可爭議的,OPPO和vivo這兩家主推線下市場的手機品牌之所以獲得極大成就,一方面是得益于其多年來深耕制造業(yè)、與下游供應鏈形成良好合作關系,并且對產品本身的做工、用料很是考究的緣故。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它們深諳營銷傳播之道,在以電視廣告這種數字媒體傳播和地鐵站巨幅海報這種平面媒體傳播的形式“轟炸”我們記憶的同時,也憑借很多具有正能量且當紅的明星以粉絲傳播的方式為其達到營銷的目的。
而反觀走互聯網路子的品牌,由于它們主推的是相對性價比高的產品,利潤相對微薄,因此除去產品研發(fā)、元器件成本和制造成本等等這些必要投入外,可以拿出來用以傳播營銷的資金可謂是捉襟見肘。這樣的話,對于線上品牌來說,其主力消費群始終是自家產品的那一部分目標人群,難以實現大規(guī)模擴張與發(fā)展,要知道,對于任何消費品行業(yè)而言,擴張則意味著市場占有率,市場占有率則決定了其在行業(yè)內的話語權和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
基于上述種種,想必大家心中都有數了,為何那些當初以互聯網品牌“出道”的廠商會慢慢著眼于線下市場了,一句話,都是為了企業(yè)長足與健康地良性發(fā)展。
本文編輯:張泓楊
關注泡泡網,暢享科技生活。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