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面解析全面屏時代:新技術的發(fā)展與問題
2016年10月25日由小米首先提出"全面屏"這一概念。MIX的問世仿佛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有的同學可能會說:夏普才是第一個做出三面無邊框手機的廠商。沒錯,可雖然形似,但理念卻完全不同。最簡單就是三邊和四邊的區(qū)別,雖然小米由于當時技術限制只完成了三邊無邊框,但從超前的理念以及大膽提出這一發(fā)展方向的勇氣來說是功不可沒的。
● 封裝工藝的進步
封裝工藝經(jīng)過這兩年的迭代對手機的全面屏化起著重大作用。下面就來講一下目前三種封裝工藝的差別和目前服務哪一類型的產(chǎn)品。
COG封裝是小米MIX一代所采用的最為原始的工藝。雖然做到了極致的三邊無邊框但下巴厚度卻不樂觀。COG封裝工藝是指芯片集成到玻璃背板上,不能彎折,導致下邊框很寬。目前服務于LCD屏幕手機和千元級別的絕大多數(shù)手機。
▽
COF封裝工藝相較于相較于傳統(tǒng)COG工藝不同的是,COF工藝將IC芯片從蓋板玻璃轉移到排線,IC芯片可隨排線彎折到背面,從而進一步節(jié)省下部空間做到更窄。因造價相比COG封裝工藝更高,所以目前服務于大多數(shù)國產(chǎn)旗艦機、三星S\Note系列旗艦機。
▽
COP封裝工藝被蘋果推向市場,iPhoneX為我們帶來了極致的“四邊”等寬設計,飽受詬病的下巴終于不再是阻撓全面屏發(fā)展的問題。技術方面:因其使用的三星OLED柔性屏幕,獨特的柔性特質使COP技術得以實現(xiàn)。背板不再是玻璃,而變?yōu)榈娜嵝圆馁|可使其芯片部分直接向后翻折,從而達到多數(shù)比不上的窄度,iPhone X也成為了至今為止下邊框最窄的手機。
● 異型屏的到來
得力于iPhone X的問世,使異型屏的風潮席卷全球。
異型屏的陣營分為劉海的寬窄和有無3D結構光。
以3D結構光的代表iPhone X為例,寬劉海塞下了3D結構光的整個系統(tǒng)包含結構光投影設備、攝像機、圖像采集和處理系統(tǒng)。
無結構光的廠商選擇異型屏的原因無非就是因為那顆隱藏不掉的攝像頭。即使不像蘋果一樣為了結構光傳感器使用大劉海,有的國產(chǎn)廠商也還是照做了。是跟風還是妥協(xié)?筆者認為技術限制大于前者,能看到現(xiàn)在的廠商也在盡力縮小劉海直到只剩一顆攝像頭而感到欣慰。市場和技術決定目前攝像頭不可能從手機正面消失的,等到技術成熟那天,異型屏終將會成為歷史。
● 聽筒的消失
通話是一部手機最基礎的部分,通話質量是最核心問題
第一個吃螃蟹的MIX采用了懸臂壓電陶瓷聲學系統(tǒng),而到二代直接棄用。這就不得不說到其實現(xiàn)原理:當電話接通時,驅動單元將電信號直接轉化為機械能,通過微震點擊的方式帶動整機的中框共振,將聲音傳遞至耳朵。這就面臨了一個問題,整個中框震動導致聲音外露,方圓一米外的人都能聽到你打電話的內容著實有點尷尬。
而隨后的機型改為將發(fā)聲單元置于屏幕下,通過一根導管將聲音從屏幕下的揚聲器傳導到屏幕頂部聽筒區(qū)域。避免了正面聽筒占據(jù)過大空間,還保證了通話質量無疑是一個明智之舉。也是目前全面屏機型大多采用的技術。
● 生物識別的新方式
手機作為信息存儲和獲取的私人設備,生物識別是重中之重。以3D結構光的代表iPhone X為例,其使用過程就是將投影設備發(fā)射的光線照射到被測物體上,攝像機拍攝在被測物體上形成的三維光圖形,拍攝圖像經(jīng)采集處理系統(tǒng)處理后獲得被測物體表面數(shù)據(jù),所以在拍攝圖像中可以得到一張擁有深度的光線圖像。Touch ID的識別準確度是五萬分之一,而Face ID解鎖iPhone的準確度達道驚人的100萬分之一。目前使用該技術的機型屈指可數(shù),有iPhone X以及今年更新的XR、XS系列。國內也有采用相似技術的產(chǎn)品,如:小米8探索版、OPPO Find X。
屏下指紋識別技術完美解決了因四邊被屏幕占據(jù)指紋識別模塊沒空間的問題。其實現(xiàn)原理是直接在屏幕下方布置一個CMOS傳感器,利用OLED的子像素之間縫隙讓光線穿透過去,進而識別到用戶的指紋。保證了解鎖手機時,不會出現(xiàn)因手指移動從而發(fā)生重心偏移導致手機滑落的問題,同時還解決了背部指紋識別破環(huán)背板一體性和盲操作的問題。
小結:屏下指紋不像Face ID需要拿起對準到面部才能識別,熟悉后可以在掏出手機同時進行解鎖,也能更好的實現(xiàn)正面的全屏化。而另一邊的蘋果,新款搭載A12仿生的iPhone XR\XS系列也大大提高了解鎖識別速度,不用單獨尋找解鎖位置,相比屏下指紋也更加安全,只是需要大量空間來塞下傳感器。從體驗和安全性來說兩者技術互有勝負吧。
● 機械結構的復興
為了離全面屏的目標更近了一步,增加了機械結構使其前置攝像頭進行了很好的隱藏,從而解決掉了全面屏的最后一個阻礙前置攝像頭。通過電機旋轉,帶動螺旋齒輪升降從而將隱藏的攝像頭或整個模塊推出。
滑蓋全面屏,這種設計大多是在功能機時代被廣泛使用,沒想到在這次全面屏的變革中會再次看到此風格的產(chǎn)品。將屏幕單獨分出來實現(xiàn)完整的顯示,其他干擾因素全部放到底層(第二層),通過手動滑動從而調出前置攝像頭、聽筒等傳感器。常見機型Doogee MIX4、榮耀Magic2和官方曝光的“MIX 3”以及聯(lián)想曝光的新機。
小結:機械結構也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容易造成結構老化和易受損。盡管屏幕展現(xiàn)了全面的理念,但導致的整機會過于厚重,破壞一體性的設計也違背了化繁為簡的初衷。
● 個人對未來手機發(fā)展猜想:
目前階段向著全面屏方向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角色是供應鏈,供應鏈決定了下一部手機長什么樣。而發(fā)展中必不可少會走彎路,就比如四處亂跑的前置攝像頭。等到屏下攝像頭解決方案推出相信機械結構、劉海屏、滑蓋都會成為歷史。實體SIM卡被虛擬卡代替、實體功能鍵被不可按壓的壓感按鍵取代從而實現(xiàn)更好的一體化,也能將防水防塵提升到新的高度。
而達成全面屏的下一個方向又是什么呢?
畢竟手機只是一個獲取和交換信息的媒介,拋除形態(tài)需要的只是數(shù)據(jù)。筆者認為眼鏡可能是個不錯的載體,所見即在眼前,VP領域的動作捕捉也較為成熟。但萬事都要受電池技術的限制,畢竟沒電什么都也只會化為泡沫。你又是如何看待手機行業(yè)未來發(fā)展的呢?
本文編輯:路天銘
關注泡泡網(wǎng),暢享科技生活!
關注我們
